古代用冰历史和制冰方式 古代的冰块怎么来的

古代制作“夏造冰”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 , 古人就特地制作了冰窖 , 可以将冬天开采的冰一直储存到夏天使用 。 更神奇的是 , 他们还有在夏天自己制冰的方法 。

古代用冰历史和制冰方式 古代的冰块怎么来的

文章插图

在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共同编写的《淮南完毕术》一书中 , 就记录了这种“夏造冰”的方法:“取沸汤置瓮中 , 密以新缣(jiān) , 沈中三日成冰 。 ”
这段话的意思是说 , 把刚刚烧开的沸水装到一个大瓶子里面 。 然后用干净细密的丝织物将瓶口盖好密封 。 最后将这一瓶水用绳子吊着 , 慢慢沉入深井里面 , 过了三天以后再取出来就能够制成冰块了 。
古代用冰历史和制冰方式 古代的冰块怎么来的

文章插图

在夏天 , 将装着开水的瓶子放到深井里就能得到冰块 。 这不免令人感到疑惑 , 为什么必须要用开水制冰 , 而不是常温下的冷水呢?按理来说 , 冷水的温度更低 , 不是更容易结冰吗?
中国古代的物理学者们对这些悬疑问题十分关心 , 在后来的历朝历代都有记载 , 然而“热水”结冰、冷水不结冰的反常现象 , 却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 。
古代用冰历史和制冰方式 古代的冰块怎么来的

文章插图

现代科学能否解释“夏造冰”?
对此 , 现代物理学家们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 , 开始尝试用现代的物理学知识做实验验证 。 当时著名的物理学家洪震寰先生认为 , 这是“夏造冰”的形成和气压有很大关系 。
在他的文章里提到:“沸水置入瓶中 , 瓶口密封 , 沉入井水中 , 瓶内温度骤降 , 液面气压大减 , 瓶内水的冰点是随之提高的……”

古代用冰历史和制冰方式 古代的冰块怎么来的

文章插图

他的理论依据是气压越低 , 水结冰所需要的温度越高 , 不需要把温度降到0℃就可以结冰了 , 而深井里的温度无论冬夏季节 , 基本都能保持在10℃以下 , 有的甚至能达到3-4℃ , 也就很可能让热水结冰了 。
【古代用冰历史和制冰方式 古代的冰块怎么来的】但是 , 其中存在一个非常大的限制 , 那就是在正常状况下 , 冰点受气压的影响是很小的 。 据估算 , 气压每减少一个点 , 水的冰点只会提高0.008℃ , 即使将瓶子里的气压从正常水平下降到真空状态 , 最多也只能让冰点上升不到1℃ 。
古代用冰历史和制冰方式 古代的冰块怎么来的

文章插图

    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