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药王”孙思邈的轶事典故

悬丝诊脉
 
唐贞观年间 , 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已十多个月不能分娩 , 反而患了重病,卧床不起 。 虽经不少太医医治 , 但病情一直不见好转 。 太宗每日愁锁眉头 , 坐卧不宁 。
有一日 , 唐太宗理完朝政以后 , 留大臣徐茂功问道:“皇后身患重病 , 经太医不断诊治 , 百药全无效果 。 卿可知哪里有名医?请来为她继续治疗才是!”徐茂功闻言 , 便将孙思邈推荐给太宗说道:“臣早听说华原县(今耀县)有位民间医生孙思邈 , 常到各地采药为群众治病 , 对妇儿科尤其擅长 。 疑难之症一经他手 , 都能够妙手回春 , 药到病除 。 以臣之见,还是将他召进宫来 , 为皇后治疗才好!”
唐太宗听过徐茂功的一番话后 , 表示同意 。 便派遣使臣马不停蹄,星夜奔赴华原县 , 将孙思邈召进了皇宫 。
唐太宗见孙思邈已经来到 , 便立即召见了他 , 说道:“孙先生医术超群 , 有起死回生之功 , 皇后身患重病 , 昏迷不醒,特请先生前来治疗 , 若能好转,寡人定有重赏 。 ”
但是 , 在封建社会 , 由于有“男女授受不亲”的礼教束缚 , 医生给宫内妇女看病 , 大都不能够接近身边 , 只能根据旁人的口述 , 诊治处方 。 孙思邈是一位民间医生 , 穿着粗布衣衫 , 皇后的“凤体”他更是不能接近的 。 于是他一面叫来了皇后身边的宫娥采女细问病情 , 一面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 。 他根据这些情况 , 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 , 已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 。 然后 , 他取出一条红线 , 叫采女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 , 一端从竹帘拉出来 , 孙思邈捏着线的一端 , 在皇后房外开始 “引线诊脉”了 。
没有多大工夫 , 孙思邈便诊完了皇后的脉 。 原来 , 孙思邈医术神奇 , 靠着一根细线的传动 , 竟能诊断清人体脉搏的跳动 。 这就是他被群众称为神医的原因 。
“万岁!民医已对病症经过了查问诊脉 , 诊断其为胎位不顺 , 民间叫做小儿扳心 , 故而难产十多个月不生 , 致使皇后身患重病 。 ”孙思邈诊断完毕 , 向太宗禀告了病因 。 唐太宗听完以后 , 问道:“孙先生言之有理 , 但不知你打算怎样治疗?”孙思邈答道:“只需吩咐采女 , 将皇后的手扶近竹帘 , 民医在其中指扎上一针即见效果 。 ”于是采女将皇后左手扶近竹帘 , 孙思邈看准穴位猛扎了一针 , 皇后疼痛 , 浑身一颤抖 。 不一会儿 , 只听得婴儿呱呱啼哭之声 , 紧接着采女急急忙忙跑出来说道:“启禀万岁 , 皇后被孙医师扎过一针后 , 产下了皇子 , 人也苏醒了!”
唐太宗闻言大喜 , 对孙思邈说道:“孙先生果真医理精深 , 妙手回春 , 确实是当代名医!今日医好中宫疾病 , 生了皇子 , 要算奇功一件 , 寡人有心留你在朝执掌太医院 , 不知你意下如何?”
孙思邈不愿在朝为官 , 立志漂泊四方为广大人民群众舍药治病 , 并撰写《千金方》济世活人 。 于是他向太宗陈述了自己的志愿 , 婉言谢绝了太宗赐给的官位 。 太宗听了 , 也就不好强求挽留 。 赐给他“冲天冠”一顶、“赫黄袍”一件、金牌一面、良马一匹和千两黄金、绸缎百尺 。 并大摆宴席 , 一来欢送孙思邈 , 二来庆贺皇后病愈生下皇子 。 但孙思邈又拒绝了太宗赐给的黄金绸缎 。 唐太宗深为孙思邈的高尚品德和为人处事的精神风貌所感动 , 同文武百官将他送出皇城 , 任他去名山大川采集药材 , 为黎民百姓救死扶伤 , 任何人不得阻拦 。

推荐阅读